关闭广告

杨振宁留给中国的最重要遗产,恰恰很不“中国味”

钛媒体APP155人阅读

文 | 冷眼观天

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在北京逝世。这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从安徽合肥的小巷,到美国普林斯顿的顶尖学府,再到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最后回到清华园安度晚年,他的名字早已不只是一个科学家的符号,更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在林林总总的纪念文章中,我以为,要纪念杨振宁先生,不仅因为他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改变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更因为他在人生后半程,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一个顶尖科学家,到底该怎么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或者说,他带给这个民族和人们的启蒙,除了科学层面外,是否还能涵盖更多、更深远的层面。

回国后,杨振宁做的事很多。他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创办人,推动设立了“求是奖”“吴健雄物理奖”等多个学术奖项,也是“科学探索奖”的发起人之一。他亲自给清华本科生上物理课,帮助学校发展冷原子、凝聚态等基础学科。他还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帮很多中国学者走出去交流。这些贡献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

但真正让人记住的,或许不是这些,而是他在2016年以84岁高龄公开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件事。这看似是一场科学界的内部争论,事情本身并不稀奇,但由此国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公开争论。争论的意义,远超科学决策本身,它触动了一个长久被回避的命题:我们是否允许,甚至鼓励,一种不那么“中国味”的思维方式存在?

所谓“中国味”,常被理解为中庸、含蓄、避让、妥协。从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到道家的“知足不辱”,再到民间的“难得糊涂”,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对冲突的回避、对异议的消解。在公共事务中,尤其在涉及国家重大投入的议题上,共识往往被等同于团结,质疑则容易被视为不合时宜,甚至不忠。这种思维惯性,在科技领域尤为明显——“集中力量办大事”被视为优势,而公开辩论则可能被看作内耗。

那时候,国内有一种情绪:我们在高铁、航天等领域已经追上了世界水平,那在基础科学上,也该建一个“超级工程”来展示实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等人认为,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建大型对撞机,引领全球高能物理研究。数学家丘成桐也表示,中国已足够强大,应该为人类科学进步承担更大责任。

就在大家纷纷支持“上大项目”的时候,杨振宁站出来说“不行”。他在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中讲得很清楚:这个项目可能要花上千亿,而美国过去就因类似项目预算失控而中途下马;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医疗、养老这些民生问题还有很多欠账;高能物理虽然重要,但短期内很难带来实际应用。他建议,不如先把钱花在培养人才、发展关键技术上,比如超导材料,这些反而能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这话一出,立刻引起很大争议。一位本领域的权威人物,公开反对自己专业内的“旗舰项目”,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人批评他“拖后腿”。

当然,杨振宁的观点一处,也发了王贻芳、丘成桐等顶尖学者的公开回应,形成了一场罕见的、高水平的公开论战。

这场争论的“不中国味”,正在于它的直接、尖锐与不妥协。它没有停留在“委婉建议”或“内部讨论”的层面,而是将分歧摆上台面,用数据、逻辑和价值观进行交锋。杨振宁没有因自己年高德劭就选择沉默,也没有因话题敏感就避重就轻。他坚持认为,科研投入是资源配置问题,必须算经济账、民生账,而不仅仅是科学账。这种思维方式,不讲“情面”,不求“和谐”,只问“对错”与“值不值”,与传统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世哲学格格不入。

但正是这种“格格不入”,才显得尤为珍贵。一个社会的成熟,不在于它有多少共识,而在于它能否容纳分歧。科学的本质是怀疑与证伪,而不是盲从与崇拜。杨振宁的异议,不是对科学的否定,而是对科学精神的捍卫。他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建多大的机器,而在于有没有能力进行独立、理性的讨论。当一位泰斗敢于对主流说“不”,而同行又能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这种健康的学术生态,比任何大科学工程都更值得珍视。

更难得的是,他敢说不一样的话。在大家都喊“冲”的时候,杨政宁说“等等”。按照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杨振宁完全可以闭嘴,安安稳稳地当他的学术泰斗。但他选择开口,哪怕面对质疑。科学的本质是怀疑和讨论,而不是一致鼓掌。

同样也要为这场争论中,杨振宁的“反方”鼓掌。尽管争论激烈,但双方始终在学术框架内交锋。面对杨振宁从项目成本、民生优先、技术外溢等角度提出的质疑,王贻芳、丘成桐等人则从科学前沿、长远布局、国际引领等维度进行回应。双方均以专业角度的论证为支撑,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未诉诸情绪化指责,也未上升为人身攻击。这种理性辩论的氛围,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学术品格——分歧不必导致对立,观点不同仍可相互尊重。它表明,科学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解决,这正是现代科研生态健康发展的标志。

当然,杨振宁的观点不一定全对。十年后,欧洲核子中心通过LHC发现希格斯玻色子,验证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但这场争论的价值,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它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当我们一心想着“赶超欧美”,是不是也在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美国当年就是因为追着建大项目,结果拖累了其他基础研究。如果中国也这么干,代价可能更大。

更深层的问题是,所谓的“赶超逻辑”容易滑向“唯规模论”和“唯速度论”。仿佛只有造出更大的东西、取得更快的突破,才算成功。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长期积累,而非短期冲刺。

如果这种思维压制了多元声音。当“赶超”成为唯一正确的目标,任何质疑都会被贴上“保守”“不爱国”的标签。人们不再讨论“该不该做”,而是争论“如何做得更快”。这恰恰是杨振宁最警惕的。他一生强调“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反对浮躁与虚荣。他深知,一个健康的科学生态,需要允许不同意见共存,需要容忍“慢思考”,需要尊重专业判断而非政治正确。


所以,杨振宁留下的最宝贵东西,不是他的论文,也不是他建的研究院,而是一种态度:不盲从,不迎合,不为了名声妥协,坚持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他在耄耋之年,对主流说“不”,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标志,不是能造多大的机器,而是能不能容得下不同的声音,能不能进行理性的对话,能不能在热闹中保持清醒。

杨振宁留给国人的遗产,因此超越了具体科学贡献。他用行动证明,一个学者,可以既深爱自己的国家,又不回避提出尖锐批评;可以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可以年过九旬,仍保持思想的锋利与独立。他留给中国的,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一种提问的勇气,一种辩论的习惯,一种不惧“不和谐”的清醒。这种遗产很“不中国味”,但或许,正是这种“不中国味”,才能推动中国真正走向一个理性、开放、自信的现代文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滴滴自动驾驶不甘落后

虎嗅APP 浏览 262

刘亚仁涉嫌吸毒 曾三获青龙奖多部影片受影响

网易娱乐 浏览 14911

武汉同城“斗汽”,谁的二厂汽水?

斑马消费 浏览 13592

浙江一渔民误捕白色"海猪"后放生 官方回应

极目新闻 浏览 54112

激烈攻防 俄乌都动用先进武器

环球网资讯 浏览 11557

向太儿子向佑近照流出 威胁父母“不给钱我就去借”

鲁中晨报 浏览 950

有气质的40岁女人都喜欢低马尾和微卷发

成铭聊发型 浏览 13782

赵心童:要学会带着压力享受比赛;特别爱吃陕西面食和葫芦鸡

懂球帝 浏览 271

杭州"保姆纵火案"房子被指5折处理卖2300万 中介回应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浏览 60851

德媒:动用俄资产来筹集对乌援助 是欧盟最后一颗子弹

中国青年报 浏览 260

大鹏工业:外购标准件采购占比超七成 自研的被评奖项目背后现客户

金证研 浏览 222

鲁媒:苏超决赛变成青训对决,别被所谓“草根”赛事蒙蔽双眼

懂球帝 浏览 128

台铃入局新能源休闲三轮车赛道:发布三款新品,搭载太阳能系统

IT之家 浏览 72

一笑随歌李沁陈哲远短短37秒吻戏床戏都上尺度了

陈意小可爱 浏览 306

美防长被指佩戴与俄国旗颜色一致领带引猜测 万斯回应

环球时报新闻 浏览 556

杨紫多任化妆师遭网暴,一位不堪电话辱骂请辞

萌神木木 浏览 16902

孙怡看薛之谦演唱会戴236万名表 女儿穿百元平价款

叶公子 浏览 13470

比卢普斯律师声明:他是个正直的人,不会用自己的名誉冒险

懂球帝 浏览 27

剑指AI终端产业,东莞和深圳携手再放大招|东莞一周

南方都市报 浏览 138

福建一无人岛垃圾泛滥 岛上有140万根玄武岩石柱群

极目新闻 浏览 1310

TFBOYS开个演唱会,炸出了无数牛鬼蛇神

冰川思想库 浏览 12634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2,版权所有 qukanredian.com
沪ICP备200025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