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9
关闭广告

撕开铁幕裂缝: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千亿逆袭

钛媒体APP268人阅读

文 | 机器最前线

曾几何时,美国直觉医疗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核心技术与临床应用上不断突破,中国市场正从“外资主导”走向“群雄并起”。

就在8月,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术锐蛇形臂单孔手术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辅助下经耳后发际线入路口腔癌颈淋巴清扫术。

公开数据显示,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32.61%增长至2024年的48.89%,几乎与进口品牌平分秋色。

一场关乎千亿市场的话语权争夺战已然打响。

国产手术机器人该如何突破重围,真正实现从“挤进手术室”到“站稳手术室”的跨越?

01 全球VS中国的手术机器人“角逐”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180.74亿美元,2024年约为204亿美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75%。

2025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30亿美元,其中直觉外科(达芬奇市占率超80%)、史赛克等巨头占据主导地位。


而中国市场增速则更为突出。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95.9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5%。预计2025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10.3亿元。

目前,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市场正呈现出一片“外资主导、国产追赶”的态势。

根据高端医械院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前八品牌中,进口品牌数量与国产品牌数量持平,均为4家,前三名中有两名为国产品牌。

但从品牌占比来看,国产占比29.82%,进口占比70.18%。


在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中,首要的就是腔镜手术机器人。

2025年第二季度,直觉医疗(达芬奇)仍以53.8%的市占率排名第一。

财报显示,该公司营收达24.4亿美元(约17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4%。


今年二季度,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增13台,同比增长超150%,在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从去年的42%飙升到62%。

尽管直觉医疗以“一超多强”的姿态长期占据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一席之地,但国产品牌的围攻势头已经形成。

2025年1月至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了82.9%。

上半年,微创医疗、瑞龙外科、敏捷医疗、唯精医疗、术锐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NMPA上市,5家“围攻”达芬奇。

根据众成数科的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国产化率约为44.4%。意味着在每10台新装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接近4.5台都是来自国产品牌。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进入中国市场的知名品牌则主要是史赛克(Stryker)和美敦力 (Medtronic) 。

根据2022-2024年公开中标数据统计(剔除缺失及异常值,不完全统计),在华东地区骨科手术机器人共采购9台,其中以史赛克为主的进口品牌共占比67%。

而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天智航,则在2024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度报告中披露,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

2025年一季度其手术量也已完成超11000例,彰显了国产品牌在骨科领域的显著进展。

除此之外,神经外科机器人、血管介入机器人、穿刺手术机器人等,也将成为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新兴增长点。

以神经外科机器人为例,国产神经外科机器人企业(如华志微创、柏惠维康)目前正在加速技术突破,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不足30%提升至2025年的50%以上。

而2025年中美关税摩擦加剧了进口与国产手术机器人之间的“角逐”。

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2025年4月,美国对华医疗设备加征关税达到125%,中国反制对美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进口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IS4000终端售价或将突破3000万。

受此影响,2025年Q1数据显示,达芬奇在华市占率虽保持67%,但其毛利率已从2024年的69.1%下滑至65%-66.5%,直觉外科还坦言“关税压力将长期挤压利润空间”。

进口压力让国内厂商迎来结构性机遇,依托性价比优势成功开辟出进口手术机器人的替代空间。

相比于中标价格集中在1499万-2492万元之间的达芬奇系统,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价格多集中在1200万-1800万元区间。


以精锋MP2000为例,通过自研核心部件其1200万-1898万元的中标价较达芬奇国产版本低30%-40%。

其他国产品牌,如微创图迈、思哲睿康多系统价格仅为达芬奇的65%,且2024年图迈国内订单达39台,三甲医院覆盖率超60%。

而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进口品牌(史赛克、捷迈邦美),均价约为1,579.0万元/台,国产品牌(键嘉、骨圣元化等),均价则为834.8万元/台。

国产替代持续加速,二级市场也用真金白银给出最直接的回应。

例如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从年初到现在,股价就已经上涨了96%。

作为国产手术机器人龙头股的天智航天智航,其发布2025年半年报中显示,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114.89%。

2025年1-6月,天智航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831.37万元翻倍。虽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亏损收窄33.02%。

02 危机逐渐显露

然而,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仍面临严峻的技术与商业挑战。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是制约其迈向高端化的关键瓶颈之一。

作为手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的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其成本合计可占到整机成本的70%-80%,这些核心器件都多以海外进口为主。


并且国产品牌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700余项授权专利,几乎涵盖了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强大的专利壁垒。

虽然国产部件市场占有率在2020年达到了10-20%,但国产的精密减速器和高端伺服器在响应速度、易用性、稳定性及使用寿命方面仍明显落后。

而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这些专利限制,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原始创新和技术积累。

例如达芬奇5的新一代平台计算能力如今已达到前代Xi系统的万倍级别,手术视野分辨率也提升约40%,增强了术中对细微组织的辨识度。

机械臂尺寸也缩小至原来的五分之一,在盆腔、胸腔等狭窄腔体内也能手术,还拓展了在妇科和泌尿科复杂手术中的应用空间。

不仅如此,系统还整合了力反馈模块,将施加于组织的力量降低43%,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创伤。

新玩家的加入与产品激增,让手术机器人的赛道变得异常拥挤。

2025年至今,佗道医疗、维精医疗、瑞龙外科及敏捷医疗等更多本土企业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市场竞争加剧。


截至目前,国内约有16款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超50款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10余款穿刺手术机器人获批……

光是2025年,就有5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进入市场,同质化趋势出现。

为了抢占市场,相关企业只好打起了价格战。

例如,思哲睿的腔镜手术机器人SR1000曾以538万元的超低价中标,作为对比,市占率最高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均价约为2300万元。

即使打响价格战,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地位也未受影响。

2024年,均价超2000万元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新增装机量达58台,而均价低于1000万元的国产手术机器人,销量合计达33台;均价1500万左右的手术机器人,销量约29台。

这意味着价格战注定没有赢家,虽然在短期内能实现个别突破,但企业不可避免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陷阱。

例如微创机器人-B,其最新披露的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04%至1.76亿元,归母净亏损同比收窄59%至1.13亿元。


但中报发布后,公司股价一度大跌。原因就是亏损大幅收窄,并非源于内生性造血能力的提升,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研发及销售费用的“节流”。

其中,公司研发成本就由去年同期的1.64亿元人民币大幅削减46.0%至8860万元。

本想通过“降本”来达到“增效”的目的,却反倒在价格战中使得毛利率承压,从去年同期的47%下滑至41%,出现核心财务指标“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资本也在这时回归理性,融资难度加大。

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仅完成9笔融资,这与2020-2022年年均近30笔的水平相比大幅缩水。


一旦融资金额和数量减少,尚未获得稳定商业化收入的企业将难以为继。

例如2025年6月初,英国手术机器人企业CMR Surgical就宣布“寻求出售机会”,而国内一家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企业则被破产拍卖。

03国产手术机器人如何“站稳”手术室?

面对或将来临的淘汰赛,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只能放弃同质化的“贴身肉搏”,转而寻找其他出路。

毕竟在手术机器人市场上,中国的渗透率(0.5%)远低于美国(13.3%),器械巨头在手术机器人上的空白,仍预示着国内是一块“宝地”。

然而,要想将这片“宝地”转化为真正的市场,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升维与模式创新,跨越横亘在眼前的商业化鸿沟。

首先,可以通过5G+远程诊疗技术来降低手术成本,促进优势医疗资源的下沉。

截至目前,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精锋医疗、术锐医疗、卓业医疗等企业均已探索远程机器人手术。

例如,图迈手术机器人已完成近400例远程机器人人体手术,精锋多孔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近200例远程手术探索,天智航已累计完成超1000例远程骨科机器人手术。

天智航的“图迈远程”手术机器人还于2025年4月获全球首张远程手术机器人注册证。

其次,还可以融合AI技术,来进一步增强手术机器人的能力。

以精锋医疗为例,其发布的精锋支气管镜机器人CP1000配置了AI导航,可使用操作手柄控制机器人支气管镜沿着术前规划的路径前进到外周目标,实现肺部深处病灶的精准诊疗。

而AI技术的发展,有望提升手术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预计2023-2030年我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由62.6亿元增长至708.5亿元,CAGR为41.4%,超过全球的21.0%。


在模式创新上,则可以通过“设备+耗材+服务”的一条龙模式来搭建竞争壁垒。

直觉外科2024年耗材收入占比60.81%,服务收入占比达到15.65%,形成了长期盈利模式。

本土企业纷纷效仿这一模式,精锋医疗通过“设备+耗材”捆绑销售模式,进一步压缩终端医院采购成本,规避进口关税压力。

中国地方政府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模式的价值。

2025年9月,上海市发布《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鼓励企业发展“产品+服务”、“制造+服务”模式,制定“设备+耗材+服务+培训”整体解决方案。

虽然国产手术机器人的价格有所降低,但对于许多医院而言,数百万的采购和每年高昂的维护费用仍是沉重的负担。

机器人手术开机费普遍在1万-4万元,叠加耗材后,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出2万-5万元,患者自费比例超过70%。高昂的费用将大量患者挡在门外。

而地方医保政策,就在这时助推手术机器人打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2024-2025年间,国家层面共出台12项专项扶持政策。

截至目前,手术机器人已被纳入28个省市的医保支付范围,报销比例介于45%-75%之间。

上海市还明确了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收费指导,在特定适应症下,手术额外定价3万元,报销比例最高达80%,为患者减轻了负担。

04结论

可以预见,在技术持续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和政策精准扶持的共同推动下,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未来不能仅依靠价格优势,最终必须回归技术硬实力与真实临床价值。只有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在AI与5G融合中开辟独特应用场景,并建立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完成从“挤进手术室”到“站稳手术室”的关键跨越。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710公里续航只要15.99万,长安启源A07真香版,把价格战打明白了

小李车评李建红 浏览 10217

郭碧婷身材丰腴被疑怀三胎,儿子首曝正脸似向佐

盖饭娱乐官方号 浏览 16164

刘海波被带走:13年间他从区域总变为万达集团副总裁

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 204018

欧豪骨子里的江湖气与角色浑然天成

呱田里的猹 浏览 266

乌克兰:目前情况下 基辅反对任何停火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 浏览 12888

TA:英足总考虑对米特洛维奇追加禁赛,会参考历史案例

直播吧 浏览 14222

宁德时代64亿收购“天价锂矿”尘埃落定,动力电池龙头加速蚕食上游资源

时代周报 浏览 11283

国乒梦之队!大满贯首日6战全胜,王曼昱惊险,樊振东陈梦横扫

天涯沦落人 浏览 10946

孙俪参加大提琴英皇初级考试 开心晒成绩单获高分

娱絮 浏览 13727

出租车冲上人行道撞翻多人 路边石墩都被撞飞四五米远

封面新闻 浏览 85657

洪九果品响退市警报,“榴莲大王”梦断资本路

斑马消费 浏览 210

事关北疆安全 中央赋予重任后祖国"北大门"再有新部署

政知新媒体 浏览 86002

国防部:不接受美方关于两国防长通话的提议

国防部发布 浏览 56987

坚持10年做这件小事,我收获了太多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 浏览 172

重创俄罗斯舰船 乌军无人艇让俄深深忌惮

看看新闻Knews 浏览 11956

揭秘广州男篮打NBA季前赛:获马刺快船森林狼邀请 还能赚出场费

醉卧浮生 浏览 215

710km续航的中大型纯电轿车,只要15.99万元,真香!

快车报 浏览 9872

相声名家阎月明去世享年78岁 苗阜等相声演员悼念

网易娱乐 浏览 13050

售价9.9元AI写真爆火 算力变现的一种可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 12013

关停超60家效益差影院后 万达电影扭亏

时代财经 浏览 13183

咸阳7亿多投资重点项目"未批先建" 当地:情况属实

大风新闻 浏览 767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2,版权所有 qukanredian.com
沪ICP备200025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