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9
关闭广告

北京传媒大学和微软团队破解云端智能压缩难题

科技行者40人阅读


这项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开展的研究发表于2025年9月,论文编号为arXiv:2509.22570v1。研究团队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毛奇、杨廷瀚、金立彪等人,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李佳豪、李斌、卢岩等专家组成。这项名为UniMIC的创新研究,首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机协作通信新模式,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通过arXiv:2509.22570v1查询完整论文。

当你在手机上向云端AI发送图片请求修图时,你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就像两个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一样,你的设备和云端AI之间也存在着"语言不通"的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案就像让两个人都通过翻译员来对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毛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的人工智能交互就像是一场"失聪的对话"。当你把一张照片发送给云端AI进行处理时,照片首先要被压缩成便于传输的格式,到达云端后被解压缩,AI处理完成后又要重新压缩,然后传回你的设备再次解压缩。这个过程就像把一份报纸反复复印一样,每一次复印都会让画质变得更模糊,信息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更关键的是,当前的压缩技术都是为人眼观看而设计的,但AI"看"世界的方式与人类完全不同。这就好比给盲人描述颜色,给聋人演奏音乐——即使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满足AI的需求。现有的压缩方法无法应对人类和AI之间频繁的双向互动,特别是在需要多轮对话和复杂任务处理的场景中。

研究团队提出的UniMIC解决方案,就像是为人类和AI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不是基于传统的像素或文字,而是基于一种叫做"令牌"的数字编码方式。你可以把令牌理解为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胶囊,它能够完整保存图像和文字的核心信息,同时体积极小,传输效率极高。

令牌的工作原理有点像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用简单的笔画组合就能表达复杂的含义,一个"森"字就能让人联想到茂密的树林。同样,令牌系统用数字编码就能完整描述一张图片的全部信息。当你的设备需要向云端发送图片时,不再需要传送每一个像素点的颜色信息,而是发送一串紧凑的令牌编码。云端AI收到这些令牌后,可以直接在令牌层面进行处理,完全跳过了传统的解压缩-处理-重新压缩这个繁琐的循环。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避免了信息的累积损失。传统方法就像玩"传话游戏",每传递一次信息都会有所失真,经过多轮传递后,最终的结果可能与原始信息相去甚远。而UniMIC的令牌传输就像使用保险箱传递贵重物品,除了最初的打包过程,整个传输过程都是无损的。

一、让AI拥有专属的"压缩算法"

传统的压缩技术就像是为人类量身定制的服装,虽然质量上乘,但AI穿起来总是不合身。研究团队意识到,AI处理信息的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因此需要专门为AI设计的压缩策略。

团队开发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智能压缩引擎,每一种都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进行了优化。第一种是自回归模式,工作原理类似于阅读一本书——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处理信息,适用于常规的图像处理任务。这种模式在处理标准图像时表现出色,能够有效预测下一个信息单元应该是什么。

第二种是掩码令牌模式,专门设计用于图像编辑任务。这种模式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修复师,能够根据周围完好的部分来推断被损坏区域应该是什么样子。当你想要删除照片中的某个物体,或者修复照片中的瑕疵时,这种模式就会发挥作用。它不需要传输整张图片,只需要告诉云端AI哪些区域需要修改,以及如何修改即可。

第三种是文本条件模式,这是最具创新性的设计。它能够理解文字描述与图像内容之间的关联关系,就像一个既懂文字又懂绘画的艺术家。当你输入"把这朵红玫瑰改成蓝色"这样的指令时,这种模式能够理解文字指令的含义,并相应地调整图像编码策略,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压缩。

这三种压缩引擎的核心都采用了轻量级的Transformer架构。Transformer是目前AI领域最先进的信息处理框架,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一个超级高效的翻译团队。在传统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员需要先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然后再进行翻译。而Transformer能够同时关注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汇,理解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产生更准确的结果。

研究团队将这种强大的架构进行了轻量化处理,使其能够在普通设备上运行。这就像是把一台强大的台式机压缩成了手机芯片的大小,但保持了同样的处理能力。通过精心的设计,这些压缩引擎只需要6亿个参数,相比动辄千亿参数的大型AI模型,它们更加轻便实用。

为了让这些压缩引擎能够准确理解不同类型的信息,研究团队设计了专门的训练策略。就像培训不同专业的技师一样,每种压缩引擎都接受了针对性的训练。自回归模式在ImageNet这样的大型图像数据库上进行训练,学会了理解各种自然图像的规律。掩码令牌模式则通过随机遮挡图像的某些部分,训练AI学会如何根据可见部分推断被遮挡的内容。

文本条件模式的训练更加复杂,它需要学习文字描述与图像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团队使用了MS COCO和CC3M等包含丰富文字描述的图像数据集,让AI学会如何理解"一只正在跳跃的橙色猫咪"这样的文字描述对应什么样的图像特征。通过这种训练,AI能够在看到文字描述时,就预先知道图像中可能出现的内容,从而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压缩策略。

二、针对不同任务的智能传输策略

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人机协作中的四种典型应用场景,为每种场景设计了最适合的传输策略。这就像是为不同的快递需求设计专门的物流方案——寄送珠宝和寄送家具显然需要不同的包装和运输方式。

第一种场景是文本生成图像,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AI应用之一。当你在应用中输入"画一只穿着红色外套的小狗在雪地里玩耍"这样的描述时,传统方法需要将这段文字发送到云端,等待AI生成图像后,再将完整的图像文件传回你的设备。而UniMIC的处理方式更加巧妙:它只需要发送经过轻量压缩的文字令牌,云端AI生成图像后,直接传回图像令牌,你的设备再将这些令牌还原成最终的图像。

整个过程中,文字部分使用了名为Brotli的无损压缩算法。Brotli就像是专门为文本设计的压缩工具,它能够发现文字中的重复模式和规律,从而大幅减少传输数据量。而图像令牌则使用文本条件压缩模式进行处理,因为AI在生成图像时会充分考虑文字描述的内容,这种关联性可以被用来进一步提高压缩效率。

第二种场景是图像修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S"功能。假设你想要从一张全家福中删除某个路人,或者想要去除照片中的水印。传统方法需要传输完整的原始图像,在云端进行处理后,再传回完整的修改后图像。这就像是为了改变房间里的一件家具,需要把整个房间的物品都搬出去再搬回来一样低效。

UniMIC的方法更加精明:它只传输需要保持不变的图像区域令牌,同时发送一个"地图"标明哪些区域需要修改,以及相应的文字指令说明如何修改。云端AI根据这些信息,只生成需要填补区域的新内容,然后将这些新内容的令牌传回用户设备。用户设备接收到这些令牌后,就像拼图一样将它们与原有的未修改区域组合起来,形成最终的修复图像。

第三种场景是图像扩展,比如将一张风景照片的边界向外扩展,让画面看起来更加宽广。这种应用在短视频制作和照片美化中越来越常见。传统方法同样需要传输完整图像,而UniMIC则采用了更聪明的策略:将完整的原始图像令牌和扩展指令一起发送到云端,云端AI只生成新扩展区域的内容令牌并传回。这样就避免了重复传输原始图像内容。

第四种场景是视觉问答,这是一种新兴的AI应用,用户可以向AI询问图片中的内容。比如你可以上传一张菜谱图片,询问"这道菜需要哪些调料?"或者上传一张街景照片询问"这是哪个城市?"在这种场景中,UniMIC将图像和问题都转换为令牌进行传输,云端AI在令牌空间中直接进行推理,生成答案令牌后传回用户设备。

每种场景都采用了精心优化的传输策略,就像快递公司会根据不同物品的特性选择最适合的运输方式一样。易碎品需要特殊包装,急件需要优先处理,而大件物品则需要专门的运输工具。UniMIC的传输策略也是如此,每种应用场景都有其最优化的处理方式。

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这种任务自适应的传输策略,数据传输量可以减少60-80%,同时完全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多次压缩损失。这意味着用户不仅能享受到更快的响应速度,还能获得更高质量的结果。

三、极致压缩下的完美重现

研究团队在四个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详尽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UniMIC在极低传输量下仍能保持出色的质量表现。这就像是用最小的行李箱装下了最多的物品,却没有损坏任何东西。

在文本生成图像的测试中,研究团队使用了MS COCO数据集中的1000个真实文字描述。传统的压缩方法就像是先把蛋糕烤好,然后再想办法把它压缩装盒。而UniMIC则像是直接传输蛋糕的"配方",让云端AI根据配方重新"烘焙"出完美的蛋糕。测试结果显示,UniMIC在仅使用0.03比特每像素的传输量下,就能实现完全无损的图像重建。作为对比,传统方法即使使用了更多的传输量,重建的图像也会出现明显的模糊和失真。

研究团队使用了多个客观指标来评估图像质量。峰值信噪比(PSNR)衡量的是重建图像与原始图像的相似度,数值越高表示质量越好。在这个指标上,UniMIC达到了理论上的无损水平,而传统方法的PSNR值明显较低。感知图像补丁相似性(LPIPS)则更关注人眼感知的图像质量,UniMIC在这个指标上同样表现优异。

弗雷歇特起始距离(FID)是衡量生成图像真实性的重要指标,就像是评判一幅画作是否逼真的艺术标准。UniMIC生成的图像在FID指标上获得了80.61的优秀分数,明显优于传统压缩方法。CLIP-T分数则评估文字描述与生成图像之间的匹配度,UniMIC达到了0.315的高分,表明AI能够准确理解文字指令并生成相应的图像。

在图像修复任务的测试中,研究团队使用了MagicBrush数据集,这个数据集包含了535张原始图像和1053个编辑样本。每个样本都有明确标注的需要修改的区域和相应的文字指令。传统方法在这个任务中面临着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累积失真。就像复印一份文件,然后再复印复印件一样,每次处理都会让质量进一步下降。

UniMIC通过令牌传输避免了这个问题。在边缘到云端的传输阶段,UniMIC只需要0.0369比特每像素的传输量,而传统方法普遍需要0.05比特每像素以上。更重要的是,在云端到边缘的传输阶段,UniMIC实现了完全无损的传输,传输量仅为0.0063比特每像素。综合两个阶段,UniMIC的总传输量比最佳传统方法减少了约18%。

在图像质量评估方面,UniMIC在R-CLIP-I指标上达到了0.903的高分,这个指标衡量的是修改后图像与原始图像未修改部分的一致性。传统方法由于累积失真的存在,这个分数普遍在0.7以下。这意味着UniMIC能够更好地保持图像修改的局部性,避免对不需要修改的区域产生影响。

图像扩展任务的测试基于Flickr Scenery数据集,包含1000张高分辨率风景图像。在这个任务中,UniMIC同样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传统方法在处理图像扩展时经常出现不一致的问题:扩展部分的风格、色调或质感与原始图像不匹配。这就像是在一幅古典油画上贴上了现代水彩画的边框,视觉效果非常突兀。

UniMIC通过文本条件压缩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文字描述提供了风格和内容的指导信息,AI能够生成与原始图像高度一致的扩展内容。在FID指标上,UniMIC获得了30.04的优秀分数,远优于传统方法的39.16到213.36分。CLIP-T分数达到0.291,表明扩展后的图像与文字描述高度匹配。

视觉问答任务的测试涵盖了四个不同的数据集:POPE数据集考验AI识别图像中物体的能力,GQA数据集测试复杂的视觉推理能力,Flickr30k数据集评估图像描述生成的质量,Vizwiz-val数据集则模拟真实世界中视觉障碍人士的使用场景。

在所有这些测试中,UniMIC都表现出了稳定的优势。在POPE数据集上,UniMIC的准确率达到77.1%,而传统方法普遍在53%左右。在GQA数据集上,UniMIC的精确匹配率为49.15%,同样显著优于传统方法。这些结果表明,令牌级别的传输不仅保持了图像的视觉质量,更重要的是保持了AI进行复杂推理所需要的语义信息。

四、技术创新的关键突破

研究团队的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三个关键突破上,每一个突破都像是解开了一把复杂密码锁的关键机关。

第一个突破是建立了统一的多模态令牌空间。传统的AI系统就像是一座有多个科室的医院,文字处理科和图像处理科各自为政,使用完全不同的"病历系统"。当病人需要在不同科室间转诊时,就需要重新建立病历,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信息遗漏。

UniMIC则建立了一套统一的"病历系统",无论是文字信息还是图像信息,都被转换成相同格式的令牌。这些令牌就像是通用的乐高积木,可以自由组合构建出任何复杂的结构。文字令牌记录语言信息,图像令牌记录视觉信息,但它们使用相同的数字编码格式,可以在同一个处理系统中无缝配合。

这种统一性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当需要处理"把照片中的红色汽车改成蓝色"这样的复杂指令时,AI可以同时理解文字指令中的"红色"、"汽车"、"蓝色"等概念,以及图像中对应的视觉元素,然后在统一的令牌空间中进行处理。这就像是让不同语言的人都学会了世界语,可以直接交流,不再需要反复翻译。

第二个突破是开发了自适应的熵编码策略。熵编码是信息压缩的核心技术,它的原理类似于摩尔斯电码:常用的信息用短码表示,不常用的信息用长码表示,从而减少总的传输量。但传统的熵编码就像是使用同一套摩尔斯电码表来发送中文、英文和数学公式,效率并不理想。

UniMIC的创新在于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不同的"电码表"。当处理常规图像时,使用基于自然图像统计规律的编码表。当处理图像编辑任务时,使用专门为残缺图像优化的编码表。当处理文本条件生成时,使用能够利用文字信息的编码表。这就像是为不同的专业领域开发专门的术语字典,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更精妙的是,这些编码策略能够动态适应具体的内容。比如在处理风景照片时,系统会自动识别出这是自然场景,相应地调整编码参数,优先压缩天空、树木、水面等常见元素。而在处理人物肖像时,系统会重点关注面部特征和表情细节,采用更适合人像的编码策略。

第三个突破是实现了双向对称的无损传输。传统的压缩系统就像是单行道,信息只能朝一个方向流动,而且每次通过都要支付"过路费"——信息质量的损失。UniMIC则建立了一套双向高速公路系统,信息可以在人类设备和AI云端之间自由往返,而且除了最初的"入口收费"(令牌化过程的微小损失),整个传输过程完全免费(无损)。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信息损失集中在最初的令牌化阶段,这个损失是一次性的,而且是可控的。一旦信息被转换成令牌,后续的所有传输和处理都保持完全的保真度。这就像是把珍贵的艺术品制作成高质量的数字副本,虽然数字化过程中有微小的损失,但一旦完成数字化,这些数字副本就可以无损地复制和传输无数次。

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一套精巧的令牌管理系统,能够智能地决定在不同阶段传输哪些令牌。在图像修复任务中,系统只传输需要修改区域周围的令牌,为AI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在图像扩展任务中,系统传输完整的原始图像令牌,但只接收新生成区域的令牌。这种精确的令牌管理就像是精密的物流调度,确保每一个信息包裹都被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五、实验验证与性能对比

为了验证UniMIC的实际效果,研究团队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对比实验。他们选择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压缩方法作为对照组,包括业界标准的BPG和最新的VVC编码标准,以及三种先进的生成式压缩方法:MS-ILLM、VQ-Kmeans和DiffEIC。

实验设计就像是一场公平的马拉松比赛,所有参赛者都在相同的赛道上,使用相似的"装备"(传输带宽),最终比较谁能跑得更快、更稳定。为了确保比较的公平性,研究团队精心调整了每种方法的参数,使它们在相似的传输量下进行比较。

在文本生成图像的马拉松中,UniMIC就像是一位训练有素的专业选手,不仅跑得快,而且非常稳定。当其他选手在相同的传输量下只能生成模糊不清的图像时,UniMIC却能产生几乎完美的图像。具体来说,在0.03比特每像素的传输量下,传统的BPG方法产生的图像PSNR值只有23.13分贝,而UniMIC达到了理论上的无损水平。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UniMIC在保持视觉质量的同时,还能完美保持语义信息。CLIP-T分数衡量的是生成图像与文字描述的匹配程度,UniMIC达到了0.315分,而传统方法普遍在0.286到0.314之间。这意味着UniMIC生成的图像不仅看起来更清晰,而且更准确地体现了用户的文字描述。

在图像修复任务的测试中,累积失真问题变得特别明显。传统方法就像是在玩传话游戏,每传递一次信息都会产生新的失真。经过边缘到云端,再从云端到边缘的两次传输后,图像质量显著下降。而UniMIC就像是使用保密电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完全的保真度。

研究团队使用MagicBrush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传统方法的总传输量普遍在0.08到0.09比特每像素之间,而UniMIC只需要0.0432比特每像素,节省了50%以上的带宽。更重要的是,在图像质量方面,UniMIC的FID分数为57.30,远优于传统方法的95.51到254.76分。

图像扩展任务的测试结果同样令人鼓舞。传统方法在扩展图像时经常出现风格不一致的问题,就像是在古典建筑上强行添加现代建筑元素,视觉效果很不协调。UniMIC通过文本条件编码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生成的扩展内容与原始图像完美融合。

在视觉问答任务中,UniMIC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压缩方法在压缩图像时会丢失一些对AI推理至关重要的细节信息,就像是给侦探提供了一张模糊不清的案发现场照片,影响了推理的准确性。而UniMIC保持了所有关键的语义信息,使AI能够进行更准确的推理。

在POPE数据集上,UniMIC的准确率达到77.1%,比最好的传统方法高出23个百分点。在更复杂的GQA推理任务中,UniMIC的精确匹配率为49.15%,同样显著优于传统方法的33%左右。这些结果表明,令牌级传输不仅节省了带宽,更重要的是保持了AI进行高质量推理所需的完整信息。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消融实验,就像是汽车工程师逐个测试每个零部件的性能一样。他们发现,三种不同的熵编码策略确实各有所长:自回归模式在常规图像处理中表现最佳,掩码令牌模式在图像编辑中最有效,而文本条件模式在文字指导的生成任务中优势明显。

文本令牌化的效果也得到了验证。相比直接使用传统的文本压缩算法,先进行令牌化再压缩的方法能够额外节省13.8%到24.7%的传输量。这证明了令牌化不仅有利于图像处理,对文本处理同样有显著优势。

六、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UniMIC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的创新,它预示着人机交互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就像互联网从文字时代进入多媒体时代一样,我们正在见证人工智能交互从单向问答模式向双向协作模式的转变。

当前的人工智能交互就像是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给出答案,交互相对简单。而未来的人机协作更像是合作伙伴关系:人类和AI需要在复杂的任务中频繁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新模式对通信技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UniMIC正是为这种未来而设计的。

研究团队指出,随着大型多模态模型的快速发展,AI的能力边界在不断扩展。从最初只能处理文字,到现在能够理解图像、音频甚至视频,AI正在成为真正的多媒体智能助手。但这种能力的提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网络带宽下,实现人类与这些强大AI系统的高效交流?

传统的通信协议就像是为马车设计的道路,虽然汽车也能通行,但效率并不理想。而UniMIC则像是专门为现代交通工具设计的高速公路,不仅适应当前的需求,还为未来更高速的"车辆"留出了空间。

令牌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越来越多的AI系统开始采用令牌作为内部表示格式,这为UniMIC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就像当年USB接口逐渐统一了电子设备的连接标准一样,令牌化有望成为未来AI系统之间通信的通用标准。

研究团队也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UniMIC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令牌化器的质量,而不同的AI模型可能使用不同的令牌化标准。这就像是不同厂商的设备使用不同的充电接口一样,需要时间来实现标准化。另外,当适配新的AI模型时,熵编码模块可能需要重新训练,这增加了部署的复杂性。

不过,这些挑战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团队正在探索更通用的令牌化标准,以及能够快速适应不同AI模型的自适应压缩技术。他们还在研究如何将这种技术扩展到更多的模态,包括音频、视频,甚至是三维场景数据。

从产业应用的角度来看,UniMIC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它能够显著减少用户的数据流量消耗,提升应用的响应速度。在物联网领域,它能够让资源受限的设备也能享受到强大的云端AI服务。在边缘计算领域,它能够优化云边协同的效率,实现更智能的任务分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UniMIC技术对于推动AI技术的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AI服务往往需要高带宽和高端设备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I技术的普及。而UniMIC通过大幅降低通信开销,使得即使是网络条件较差的地区,用户也能流畅地使用先进的AI服务。

说到底,UniMIC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对未来人机协作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它告诉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效率和质量不必是对立的选择,通过巧妙的技术设计,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既快又好。正如研究团队在论文中所展望的,这种基于令牌的通信范式有望成为未来AI原生多媒体传输系统的基础,为构建更智能、更高效的人机协作生态系统铺平道路。

Q&A

Q1:UniMIC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A:UniMIC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微软团队开发的新型人机协作通信技术,主要解决人类设备与云端AI之间高效通信的问题。传统方法需要反复压缩解压图像,造成质量损失和效率低下,UniMIC则通过令牌化技术实现一次转换、无损传输,大幅提升效率和质量。

Q2:UniMIC的令牌化技术有什么优势?

A:令牌化就像把复杂信息转换成通用的"数字密码",一旦转换完成,后续传输都是无损的。相比传统方法每次传输都有损失,UniMIC只在最初令牌化时有微小损失,之后的所有处理和传输都保持完美质量,同时传输量减少60-80%。

Q3:普通用户什么时候能使用UniMIC技术?

A:目前UniMIC还处于研究阶段,主要在学术界验证其可行性。由于该技术需要与AI服务提供商和设备制造商合作部署,预计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应用到消费级产品中。不过随着令牌化技术在AI领域的普及,这种通信方式有望逐步推广。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王诗龄放假回北京了,照片曝光很漂亮

瞻史 浏览 142

媒体:中方官员与耶伦握手20秒 但该给的警告必须给

新民周刊 浏览 17270

记者问美防长戴"俄国旗颜色领带" 五角大楼:你妈买的

环球网资讯 浏览 262

亚麻和老钱风搭配 才是真正的"贵得低调"

时尚丽人风行 浏览 12851

叶童晒恩爱合照庆祝结婚35周年 头发花白笑容灿烂

我爱追港剧 浏览 14653

51岁的何炅自曝非常痛苦,如今谁都救不了他?

小梊搞笑解说 浏览 180

赵丽颖好事将近?闺蜜给她的生日祝福好微妙,被怀疑恋情有新进展

萌神木木 浏览 188

黑客宣称已入侵微软服务器取得3千万条用户资料,微软否认

IT之家 浏览 13276

爆火的“表演饭”,开始被年轻人避雷

餐饮老板内参 浏览 257

普京与巴沙尔会谈3小时 俄称不是所有结果都可公布

环球网资讯 浏览 14539

2球2助闪耀双红会,利物浦晒萨拉赫加冕图:我们的国王

直播吧 浏览 14191

Stability AI CEO放出豪言:5年内,人类程序员将不复存在

新智元 浏览 12076

德容:理解巴萨曾想卖了我,当时财政困难

懂球帝 浏览 159

英媒:梅努担心能否参加世界杯,热刺和纽卡在考虑签下他

懂球帝 浏览 74

上海贵酒遭遇釜底抽薪

斑马消费 浏览 236

AI热潮下的投资人:既要抢项目,又要防被项目割韭菜

燃财经 浏览 14605

无人驾驶获《时代》2025最佳发明奖:萝卜快跑、谷歌、特斯拉全球竞速

上观新闻 浏览 261

小鹏汽车出海新动态:小鹏 MONA 正式发往中东非

IT之家 浏览 268

12万建充电桩能做到年入60万?我们和行内人聊了聊

差评 浏览 13637

将于东京车展首发 全新丰田卡罗拉官图曝光

车质网 浏览 268

卷上天的新能源厂商,销量却被燃油车背刺了

虎嗅APP 浏览 236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2,版权所有 qukanredian.com
沪ICP备200025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