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9
关闭广告

卷上天的新能源厂商,销量却被燃油车背刺了

虎嗅APP227人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Pro,作者:森赛,题图来自:AI生成

在这个被定义为“电气时代”的2025年,油车却重新杀回来了。

全国燃油车8月销量突破90.2万辆,同比涨了13.5%,前八个月累计卖出874.7万辆,几乎追平去年全年,从数据上看,早在2024年11月,燃油车销量就开始节节攀升。

新能源主打碳中和与未来感,而燃油车正在用真实销量演绎王者归来,这很反常识。


有人把这看作一场燃油车的回光返照,也有人觉得发动机的轰鸣比电子提示音更有灵魂。

从车型分布来看,这波油味复兴,能明显看出一种地域偏好。比如,华北人最爱朗逸,其中,山东人对黑色各款燃油奥迪的偏爱明显,尤其是A6L;东北人是大众坚定的守望者;西北的长安CS75卖疯了;而华南地区,则成了凯美瑞和亚洲龙的主场。

车商倒是冷静,一些燃油车4S店开始弥漫一种乐观情绪,他们觉得新能源的真正对手,不是燃油,而是人类对不确定的恐惧:有人怕技术太新不敢信,有人怕电价上涨不敢充,还有人单纯怕在夜里盯着那句刺眼提示:“您的车辆正在排队充电(预计等待时间:2小时47分钟)。”

此时,随便来个插队的不讲究选手,都能让一票新能源车主心态爆炸。

于是,一场反认知的购买行为,正在城市边缘悄然发生,新能源在霓虹下闪闪发光,油车在阴影里稳稳前行。

但人们购买燃油车,仅仅是因为充电难吗?还有没有水面之下的其它隐情?

第一批赚到钱的新能源大V,起号时可能都和物业撕扯过

有人说,新能源车改变了出行方式,但没人想到,它先改变了人的耐心阈值。

2025年,最焦虑的一群人,不在股市,也不在相亲角,而在找充电桩。

深圳福田的车友阿李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拍着胸脯订了台新能源车,还豪掷八万准备装私人充电桩,心想着能和环境一起绿起来,结果物业一句“安全隐患”,直接让他绿不动。

在一线城市,这不是孤例。安装个充电桩的费用,从1000到10万不等。上海静安有的小区,安个充电桩要花12万,北京望京最贵的充电桩需要15万,这比买车都贵。充电桩的技术难度非常简单,一些住在城郊的大哥,自己看个说明书就能装;难的是,你得交给物业一笔“排除安全隐患”的费用,不交的话,很显然——你本人就是隐患。



“买了车,却没法在自家车位上充电,还得顶风冒雪去外面排共享充电桩,这和没买车有什么区别?”

曾几何时,新能源车主还笑话燃油车主,趁油价下跌扎堆加油这事儿看着不太体面,但体面是要钱的,从油车到电车,人们的消费逻辑并没变。

如今,油车主开始反调侃:“新能源车主找关系安个电桩,跟当年买学区房一个劲。”


这个国庆假期,一些新能源车主的情绪曲线,比高速拥堵地图还复杂。地图上是红色的堵点,手机上是灰色的暂无可用充电桩。

国内自驾出行量同比上涨近20%,油车租赁订单增长超过三成,多家租车平台反映:“新能源车订单下滑,油车成了香饽饽。”

理由其实很简单,堵车三小时,续航掉到只剩一半;服务区的充电桩排到第48号;地图上显示“充电桩空闲3/4”,结果一到现场发现坏了俩、占了俩。人们在这个节假日,重新体会到“加油三分钟,充电一小时”的原始快感差距。

同一时间,北京的郊外、南京的高速、青岛的服务区,新能源车主们正上演一场续航拉锯。有人抱着充电枪蹲地上打游戏,有人三十度高温下排队两小时,只为补个电。高速快充区排起长队的画面,被拍成短视频,“堵车不可怕,堵桩才崩溃。”


倒不是谁不爱环保,而是出门旅游,本质上就是一次情绪管理活动,没人想在山水之间和充电桩谈人生。

油车主的旅程简单纯粹,上高速,加油五分钟,买瓶冰红茶就走。

电车主则更像带着婴儿出远门,要提前规划好吃饭、午休、补电的时间点,一路上不敢超速、不敢乱走支线,生怕电量焦虑提前报警。

据统计,今年国庆期间,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车充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0%,但相应的排队时长、桩负荷、报修率也创下新高。不少热门景区的快充桩在节前第三天就被约满,部分电车车主只得连夜绕路去服务区补电,旅程因此拉长了四到五小时。

有人感叹油车像老朋友,不炫技,但靠得住;电车像新恋人,浪漫归浪漫,总要花时间磨合。而在黄金周这种全民流动的时间窗口里,人们宁愿回到熟悉的、可控的秩序中,哪怕多花点油钱,也不想赌运气。


话说回来,现阶段都是谁在买燃油车?

从销量看,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燃油车销量止跌回升,同比上涨近5%,多家合资品牌开始重新加码油车推广。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月度增速首次放缓,部分二线品牌的订单量下降超过15%。

上海的老赵,今年46岁,在一家远洋运输的国企上班,在浦东的一处商品房小区住,三口之家,原本计划今年换新能源车。预算十五万,配置挺好,续航够用,关键还能上绿牌,在上海,这相当于白捡几十万的指标。一切都完美,直到他想装充电桩。物业摇头,说电表容量不够,要改线;供电公司说要等批复;电工报了个价,全套下来八万多。

老赵心疼地说这钱够再买一辆老款朗逸,最终,他在4S店订了一辆燃油宝马3系,还特意选了个红色的,说“给自己找点激情”。


其实他靠着这辆车,在周末还能去接点婚礼给人开婚车的活,现在上海的婚车,自己有红ABB车型的话,一天能挣500多块,还管两顿饭,只周末接活的话,开一年也能把车钱挣回来了。

老赵说他周围的同事都这么干,停车场一票红车,“领导有时候也会拉点活,他们中层自己有个小群,相互介绍婚礼头车的活,根据车型,越贵出场费越多,反正都是干运输,还比开网约车体面,不用被乘客训斥,得活着嘛”。


买合木提在喀什跑长途货运,车龄十年,一辆老普拉多。车门有几处磕痕,车漆早已不亮,但他每次提起都用一个词——“兄弟”。

“这车不挑电、不挑天。”他笑着说。

平时忙的时候就自己拉货,闲的时候,就把车租给车行,“有些小年轻,来新疆滑雪,自己租当地的车,一天能挣个三四百”。

去年冬天,一个跑电卡车的同行找他搭电,因为电池被冻蔫了。买合木提把油门一踩,车子轰鸣起来,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像个英雄。

要知道,新疆有的相邻市之间的距离,都快赶上京沪高铁的长度了,几千公里的省道是常态,尤其是冬天,停车趴窝后,你给他解决了,不亚于救人一命。

油车三天能跑完的货,电车要五天,因为得找桩、排队、慢充。他一天拉货能挣两千多,时间就是钱。我信新能源,也想换车,但得先能充电。”

“这边,牛马不缺,桩比驴都少。”


曾有一份来自易车网和车友记的调研显示,55 岁以上的车主中,九成都坚持燃油车。他们嫌触摸屏容易误触、语音助手太吵、隐藏门把手夹手,所有那些“未来感”的设计,在他们眼里都是添乱。

一位开了二十年出租的老师傅曾总结过:“物理旋钮和机械式把手才是安全感,真遇到事了,你能活着。”

这些真正意义上的“老司机”不信什么智能、不看什么OTA,只关心保值率。燃油车的二手残值普遍比电车高出15%—20%,“电车一上牌,掉价像掉电。”

燃油车回潮这件事,并不浪漫,也谈不上怀旧,它更像是人们的一种防御反应。

经过几年的新能源狂飙,车变聪明了,系统变复杂了,但车主们发现,生活的麻烦也变多了。开车这件事,本该是拧钥匙、踩油门、出发,如今却要配合APP、蓝牙、车机系统,像在完成一场战前动员,更别提令人担忧的电池衰减问题。

人们慢慢地意识到,自己要的,也许不是聪明的车,而是一辆能让日子简单一点的车。

能跑、能修、能信任,这三件事,一些车主认为,油车依然做得最好。

油车偏好,怎么还跟地域相关?

在国内,油车的复活并不是平均发生的,它更像是一种地域性的反弹,在不同城市、不同气候、不同生活节奏里,人们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种车感。换句话说,你在西藏遇到的车,和在广州遇到的,根本不是一个世界。

在拉萨北郊的加油站,丰田普拉多和陆巡一排排地停着,像一个沉默的车阵。加油工人熟练地拧开油箱盖,空气里混着汽油味和尘土味。

当地人说,普拉多是“藏地三宝”之一。能抗造、能修、能爬,一些当地的牧民买它不为面子,纯粹是实用。

西藏牧区的车友群里,永远有人在问:“谁有旧轮毂?”“谁能帮焊下底盘护板?”车不是消费品,而是生产资料。去牧区送奶、进山拉货、越野探路,没有一辆可靠的油车,根本干不成事。

新疆更是如此,哈密的越野俱乐部每年都搞一次沙海穿越,CS75、哈弗、坦克300齐上阵。有车主笑称自己是“加油派环保主义者”,因为电车要建桩,他们怕破坏草原;油车虽然排点废气,但能救命。那边的地形、气温、路况,足以让一些低底盘的新能源跑车越野的梦想破灭。

而在这些地方,二手油车甚至变成了一种硬通货。老款普拉多、帕杰罗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一度被炒上天。

如果说西藏的油车是一种高原信仰,那广东的油车文化,更像一种生活哲学。

广东人买车,就像选家电,得实用、耐用、省钱。“开不坏”是第一准则。

在广州佛山一带的街头,RAV4、凯美瑞、亚洲龙随处可见,甚至出租车都在用凯美瑞混动。有位在珠海做生意的老陈说:“我选车就跟选电饭煲一样,要煮得快、不容易坏。”他自家有辆白色凯美瑞。

这种偏好背后,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广东早期合资工厂多,丰田、本田在这里建立了稳固的口碑。再加上沿海城市湿热多雨,车子要抗潮、要稳定、要省心,“不能打一次台风就换一辆车,车子还得要耐海水、海风腐蚀”。

到了三亚,这种偏好更是进化成了一种大众本田现象。当地4S店的销售说,他们卖车像卖饮料,“游客问价都直接说,来一辆帕萨特或雅阁”。

原因很简单:来度假的人、移居的候鸟老人,都不想折腾。油车能开就开,能修就修,哪天想卖也不亏。

到了东北,燃油车几乎是生活的刚需。

零下二十度的清晨,电车冻得像冰雕,油车一打火就能走。长春一位的哥总结过:“电车怕冷,我怕饿,还是油车稳。”大众品牌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就像白酒在年夜饭桌上的地位一样稳固。几乎每个东北家庭,都有一辆大众或斯柯达,长春一汽出产的合资车,遍及东北。

有人开玩笑:“东北人会开手动档,是被驾校逼的;练车那会,全国的教练车全是大众,还有人专门来挑那种桑塔纳,说自己学车的时候就学的这个车型,开了几十年,没坏过。”

在东北,开大车,也是一种安全感。哈尔滨的街头,途昂、汉兰达、CR-V 随处可见,雪地胎“咔咔”响。车主们喜欢那种重金属的实在感,坐得高,看得远,油门一踩有回应,就像内蒙古的大哥们,对路虎爱得深沉。

对他们来说,车不是代步工具,而是抗寒装备,是地理因素限制的,市面上可供的选择,其实并不太多。

在江浙沪地区,油车则是一种身份符号。奥迪、大众、奔驰在这里的受欢迎程度堪比“中产三件套”。尤其是奥迪A6L,黑色车身、银色中网,是“体面”二字的具体化。在苏州、无锡、宁波的写字楼下,黑A6L几乎是地面标配。

至于上海,德系品牌的拥趸多半属于精打细算的一派。上班族会觉得新能源省钱,可是残值低;油车油耗高,可是二手不亏。最后的结论往往是:买个朗逸,万无一失。

山东人对车的理解,一半是务实,另一半就是面子了。在济南、青岛一带,黑色奥迪A6L是不少成熟男人的追求,“把车开回去,只是简单停楼下,保安对你说话都能客气。”

在数据上也能体现,奥迪在全国一半的销量,基本都是山东贡献的,也有山东人说,“他们改标后就差点意思了,不带圈的奥迪,能叫奥迪?俺奶奶只认圈,不认英文。”其中,青岛市的大众途观L的销量还较高。

至于家庭用车,日系车、韩系车、法系车在山东的市占率加起来还不如德系车,甚至还被国产油车吊打。曾有车商透露,山东消费者很看重“保值”和“稳重”。他们以前买车的逻辑,就像买学区房:能住、能卖、能升值。

油车销量的复苏不是情怀,而是一种理性选择,它反映出消费者的现实判断:哪里有复杂地形,哪里油车就顽强;哪里油价比电价稳定,哪里油车就坚挺;哪里充电桩稀缺,哪里油车就是自由。

新能源车的浪潮仍在卷,但在这些角落里,油车用一种更沉默、更务实的方式,重新扎下了根,加满一箱油,依然是一些人最直接的安全感。

“上过高速服务区,就知道油车和电车的差别了,一边随时走人,一边排队半天,等电的时候,有的人都吃上火锅了,好家伙,还真是‘生活在路上’。”

那么,油车到底还有没有未来?

前几年,油车这个词几乎成了落伍的代名词。仿佛只要你加油,就会被贴上不懂未来的标签。可到了 2025年,人们才发现,未来这东西也挺贵的。

“燃油车要淘汰”这句话喊了五年,但现实比口号顽固得多。

如今的油车,发动机热效率能做到43%以上,涡轮更省油、变速箱换挡更顺。混动系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日系品牌几乎全系混动化,凯美瑞双擎的综合油耗低到每百公里4.2升,已经逼近电车的能耗水平;合资品牌也开始智能化补课,新款速腾、迈腾、CR-V全系上了L2级辅助系统,语音识别、车联网、在线导航一样不少;一些厂商还直接用电车同款芯片,让中控不再卡顿,你在油车上说一句“打开空调”,它立刻执行,不用再尴尬地重复三次“你好,某某智能助手”。

与此同时,油车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探,比如长安逸动现在竟然已经只要5万就能落地,吉利帝豪6万起步,奇瑞艾瑞泽7万顶配带全景影像。在新能源车主为换电池掏两三万的时候,油车主会说得非常实在:“我这车还能再开五年,一点都不焦虑,能去的地形还多。”

过去两年,车企的生存逻辑变了,新能源品牌在卷智能、卷科技、卷大屏;而燃油品牌开始卷稳、卷便宜、卷耐用。

一些自主品牌走“性价比+智能”路线,低价配智能座舱,油耗控制到极致;合资品牌转向“尺寸+舒适”,A级车做成B级车空间,用配置挽回存在感;混动成了缓冲地带,油电兼顾,让消费者多了个心理台阶。

现在的油车厂商早已意识到,他们不可能再靠情怀留人,你讲故事讲得过新能源吗?他们只能靠策略留人,比起喊口号的未来叙事,他们更愿意用现实的姿态活下去。

阿李说,现在一些油车的促销活动已经非常兴师动众了,大区经理和品牌营销负责人都能下沉到业务一线,带客户试车。

从市场角度看,燃油车不会消失,只会退到更精准的位置。

在极端地理条件下,油车依旧是刚需。新疆、西藏、内蒙古,这些地方的充电桩建设短期内无法普及;在二手市场,油车仍是保值的主力,部分车型残值率比新能源车要高15%—20%;在长途与运输领域,燃油动力依然最稳,货车、皮卡、越野SUV仍是油的天下。

油车正在从全民标配,变成特定场景的必需品,但“必需”这两个字,恰恰代表它不会轻易被淘汰。

我们曾以为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从手机支付到智能家居,再到电动车。可到头来发现,真正的创新不是更新迭代,而是稳定可靠。

当油车重新出现在国庆的堵车长龙里,当人们发现充电焦虑比油价更贵,这不是倒退,而是社会在重新校准了对“便利”的定义。

新能源车和油车未来销量上还是会继续拉扯,但车友们反而对很多事都祛了魅,车要成为工具的那一类东西,能开、能用、不闹心。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科技的尽头,不是未来感,而是那种不会突然掉链子的确定感,现在的确定感,可太稀少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Pro,作者:森赛,监制:Benjamin,视觉:小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1319.html?f=wyxwapp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媒体:中方官员与耶伦握手20秒 但该给的警告必须给

新民周刊 浏览 17253

OpenAI“星际之门”拉美首站:将在阿根廷建设 500MW AI 数据中心

IT之家 浏览 246

美政府停摆15天白宫放话要裁1万人 女法官颁令叫停

红星新闻 浏览 740

马云现身斐济!短裤配布鞋,入住天花板私人岛屿

点点细语 浏览 13823

HuggingChat Omni 集成式 AI 平台发布

IT之家 浏览 139

事关北疆安全 中央赋予重任后祖国"北大门"再有新部署

政知新媒体 浏览 85957

美宣布对台军售之际 解放军战机巡航台海

参考消息网 浏览 12678

敛财4.49亿"老虎"王波被判死缓:长期对其子失管失教

政知新媒体 浏览 993

韩媒:时隔5年韩美启动大规模联合登陆演习

环球网资讯 浏览 13848

布朗尼心脏疾病改变詹姆斯的抉择 生涯可能在湖人终老?

直播吧 浏览 13303

图片报:巴黎有意科隆19岁边锋赛义德-马拉,已与球员方面接触

懂球帝 浏览 127

徐静蕾露面素颜憔悴显孕态 用宠物狗挡小腹引猜测

素素娱乐 浏览 13496

“监听”、“抢跑”和“数据偷窃”: 智能语音技术的猜疑链

经济观察报 浏览 13690

万科董事长辛杰辞职!年薪0元、原定明年退休,曾多次代表深铁力挺万科

时代周报 浏览 282

德国总理称不希望供乌武器用于打击俄本土

环球网资讯 浏览 13810

6万人欢呼!西蒙尼带队狂飙:儿子助攻 西甲4场10分杀进前4

叶青足球世界 浏览 119

卡瓦哈尔谈国家德比:我们渴望复仇,击败他们意义重大

懂球帝 浏览 58

男子获700万赔偿金一夜暴富 已离婚6年前妻索要100万

奇史殿堂 浏览 56277

马思纯最新亮相美到我!穿黑色露肩衣美艳十足

时尚丽人风行 浏览 14522

美乌总统再度激烈争吵 特朗普爆粗口还把地图给扔了

扬子晚报 浏览 308

马英九将赴大陆祭祖:系首位"登陆"的台地区卸任领导人

极目新闻 浏览 59325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2,版权所有 qukanredian.com
沪ICP备200025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