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9
关闭广告

赵建:货币苏醒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84人阅读

赵建系西京研究院院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本文分析了中国货币“沉睡”现象,即M1增速低迷、M2-M1剪刀差扩大,导致通缩压力和经济失衡。货币沉睡源于通缩螺旋,抑制需求和信用链。为唤醒货币,需推动温和通胀,提高名义收入,并依赖资本市场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股市回暖可激活货币,改善资产负债表,解决债务问题。近期M1增速回升显示货币正苏醒,对资产价格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正 文

当货币沉睡,越来越倾向于承担“价值贮藏”的职能,而非“交易媒介”的职能的时候,“活钱”就会变成“死钱”。表现在统计数据上,就是狭义货币M1增速持续走低、M2-M1的剪刀差不断扩大。9月,我们看到无论是M1增速还是M2—M1剪刀差,都分别创最近三年的最高和最低记录,这是否意味着货币在通缩中沉睡多年之后开始苏醒?这对股价和房价会有什么影响?

货币为什么会沉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缩螺旋”。当物价不断走低,货币价值就会相对提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变低,货币就不断的从流通领域退出,流向现金类资产“窖藏”。当越来越多的货币“窖藏”起来,需求就会持续收缩,进而物价进一步走低。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活钱变死钱,死钱导致通缩,通缩让更多的活钱变成死钱:一个趋势不断强化、结构不断失衡的正反馈过程。

这样的情形,在中国自2022年以来一直发生。一方面,我们看到M1增速持续低迷,在口径修改以前增速持续为负,意味着企业活期账户里面用来承担交易媒介,用来发挥“生产要素”作用的货币不断减少;另一方面,M2增速保持平稳,M2-M1剪刀差不断扩大,意味着社会上仍然保持着稳定的货币投放,只是这些货币一投入社会,就被货币持有者“窖藏”起来,没有执行最有活力,最有生产性的货币职能,而是退化为一种低效的货币类资产。

这同时也伴随着储蓄率的快速上升,以及超额储蓄的不断积累,进一步压制了需求的释放和加剧了通缩的压力。通缩,是“通货紧缩”的简称,本义并非是指物价不断走低,而是通货(活钱)持续减少的现象。这里的通货,不能用广义货币M2来衡量,而应该用活化程度比较高的M1衡量。

更为严重的是,当通货收缩,降低的不仅是需求,还有资金链和信用链的断裂,坏账和违约现象的不断增加。这是通缩对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经济的最大杀伤力,绝非是某些人想象的“通缩有什么不好的,物价低一点不好吗”。这是不理解现代经济,不理解物价持续走低、通货不断收缩对一个债务型、杠杆型经济体的杀伤力有多大。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什么在CPI还没达到2%以下的目标值时就赶紧提前降息,它们最害怕的并非通缩本身,而是通缩对大型债务系统的摧毁。对于一个大型债务经济体,没有什么比持续的通缩更可怕的了。

次贷危机以来,新冠疫情以来,全球债务大爆炸,到今天这个地步,“通胀+结构性改革”可能成为所有国家化债的唯一可行路径,它兼顾了短期和长期。特朗普上台后推动的,当务之急是降息,即使CPI还不符合降息的要求,主要是为了降低债务负担。然后是对外加关税,对内推出“大美丽法案”,其实就是结构性改革。

而中国,前几年过于看重结构性改革,保持战略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基于长远考虑,承担短期阵痛为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在“推动物价回升”也就是通胀政策方面做的相对不足。然而今年,其实是从去年926政治局会议以来,“采取了里程碑式的增量宏观政策”。一是明确将“推动物价温和回升”作为年度宏观政策目标;二是几十年来首次将赤字率从3%提高到了4%,赤字率的一小步,却是财政政策范式的一大步;三是货币政策开始全力呵护资本市场,将“稳住楼市股市”也就是资产价格首次作为明确的政策目标,这说明货币政策的范式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符合现代央行的基本行为和决策规律。

无论是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说到底就是保持货币的“清醒”和活跃,不能让货币出现沉睡而通缩的状态。这个状态,日本深受其害长达三十年。最近两年,日本在内外部双重“电击”下,终于走出来长期通缩的困境,出现了三十年未遇的通胀。而且日本央行竟然成为最近一年唯一加息的发达国家。从通缩走向通胀,日本的货币沉睡了三十年终于“苏醒”过来了。

对于中国,如何让货币苏醒?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该是先“促进物价温和回升”,搞温和通胀的政策。通胀起来了,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提高了,货币就会苏醒,从窖藏的“死钱”状态变成“活钱”状态,经济的供需良性循环也就形成了,改变当前供给侧内卷,需求侧萎靡不振的失衡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胀是一种利益再分配,通胀有利于债务人,可以刺激信贷扩张,信贷扩张又进一步扩大甚至是“透支”需求,从而通过有效利用未来的资源,解决当下的衰退和萧条。

那么如何“促进物价温和回升”?直接的答案是提高老百姓的名义收入,名义收入提高了,需求上一个台阶,物价自然就会回升。提高名义收入又有三类途径,一是提高工资性收入,这个短期内靠劳动力市场内生很难改变,可控的体制内收入又是在下降;二是转移支付,当前主要提高失业金和退休金,尚未给私人部门直接发钱;三是提高财产性收入,当前房产缩水严重,租金下降,财产性收入也是降低的。唯一的亮点是股票市场回暖明显,市值增加了三十万亿,让一部分人的财产性收入得到补偿,但是还是不够。



有人担心,即使名义收入提高了,人们的储蓄率仍然降不下来,需求也不一定相应的提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将货币“窖藏”在银行账户中,也并非是说货币的需求创造能力就消失了,关键是看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而恰恰在这个时期,由于房地产处于低迷状态,房价不断走低,社会上的信贷需求不仅没有增加,老百姓还在提前归还贷款,造成了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压力不断增大。

与此同时,由于房产等不动产抵押品的价值缩水,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也在快速变弱,找不到符合其风控能力边界内的信贷投放领域。而且变本加厉的是,随着抵押物价值的缩水,银行要求债务人补充由于资产缩水导致的价值缺口,进一步的加剧了货币从“活钱”向“死钱”的转换。这构成了今天中国陷入需求不足困境的主要原因。

这也意味着,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这个宏观职能上,银行体系在通缩的环境下几乎失效。有时不仅失效,还会进一步加重通缩。美国1929年大萧条时期,几千家银行破产,进一步加重了通缩,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既然商业银行体系失效,那么依靠什么来实现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答案是:资本市场。因此在经济还没走出通缩困境的情况下,一定要珍惜得之不易的股市牛市。在经济通缩期,人们不愿意债务融资,但是权益融资会更合适,因为资本成本变低了。此时资本市场如果一直保持牛市的活跃状态,在投资端可以吸引原本在银行账户上沉睡的货币流入资本市场,解决“资产荒”下钱投无可投的难题。在融资端,则可以更好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将货币转化为资本。而且,通过资本市场来将储蓄转化为资本,还会大幅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因为资本市场融来的钱不是债务,而是权益,是可以消解杠杆的。

牛市如果能一直维持健康牛,等到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回暖,人们就会发现,一切的债务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这也会印证我以前的论断:债务本身不是问题,债务的问题本质来自于复式记账下另一侧形成的资产,来自于资产价格的缩水与资产收益率的降低。

因此,在促进物价和房价回升之前,先促进股价回升,先在资本市场搞个“通胀”,刺激沉睡的货币,让货币从银行账户收益率过低的理财和债券类基金苏醒过来,流入资本市场中支持新质生产力。同时在提升股票价格中枢的过程中提高财富通胀效应,也就是赚钱效应。通过赚钱效应进一步刺激沉睡的货币,形成一个相互强化的正反馈机制,中国经济当前这盘陷入僵局的大棋也就能逐步活跃起来。

货币苏醒对今天中国资产的重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研判资产价格走势的时候,经常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资产价格的计价靠得是同一个东西:货币。理解资产价格是货币的相对价值,是研判大类资产走势的“第一性原理”。这意味着,在资产配置的战略层面,首先考虑的是“资产为王”还是“现金为王”。两者在定价上互为镜像。

长期来看(五年以上),答案很明显:资产为王。你随便持有一类非现金资产,只要可存续(上市公司不退市、不破产),用货币计价基本都是上涨的。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进入“敲击键盘”就可以在借贷两端无中生有“印钞”的现代货币时代,轻易创造的货币才是最大的泡沫。这也意味着,如果用非货币资产评估货币的价值,也就是一揽子大类资产价格的倒数,从这个长期数据看,货币的价值肯定是不断被侵蚀的。比如,用黄金计量的货币(黄金价格的倒数),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还是人民币,这三年应该都贬值了一半多。因为无论用哪种货币计量,黄金都上涨了一倍多。

然而短期内,由于拥挤购买资产而加的杠杆存在断裂也就是平仓、爆仓的风险。当债务被清算,货币也就被清算,流动性归于冷寂,资产价格也就万劫不复。因此资产价格的走势短期总是充满了波动,有时回撤会比较深,需要好几年才能走出低谷。这是做投资最难的地方——能拿出多少时间来置换估值的空间。

但是今天我们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资产会被“清算”,因为今天理论上可以无限提供流动性的央行,已经将金融市场的稳定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然而,央行提供的只是作为兜底的基础货币,持续的牛市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内生货币”,那些“永不睡眠”的金钱。

自2022年以来,中国的货币就持续进入“睡眠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但是今天,我们看到货币正在苏醒。2025年9月末,M1余额113.1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较上月末提升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0.5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收敛至1.2个百分点,为2021年以来最低。

可见,持续升温的牛市,不断走低的利率,一起唤醒了沉睡的货币。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到期的定期存款超过100万亿元。这意味着100万亿的货币将从定期存款中苏醒过来,他们将继续沉睡还是进入水草丰美的牛市?这一切,取决于中国股市的“人民性”,取决于能否真正的在投资端担负起为中小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新使命。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自己责任及连带责任。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2023年最火的发型 你一定要试试!

镜子发型 浏览 15209

史上最小更新?iOS 17真的没活整了

雷科技 浏览 14021

维持看涨!摩根大通预计金价明年底均价升至5055美元

第一财经资讯 浏览 6

俄外长:向乌提供“战斧”将让俄美关系出现最危险局面

上观新闻 浏览 208

杜兰特:超巨不在于名号而在于表现 我想一直打球直到再也打不动

罗说NBA 浏览 105

太牛!迪丽热巴复出连刷八套造型

Fashion地标 浏览 16163

“玻璃大王”曹德旺提前退休,儿子曹晖接班后福耀帝国走向何方?

尺度商业 浏览 103

大S汪小菲官司开打!大S未出庭超10个月未公开露面

开开森森 浏览 15120

刘涛女儿近照曝光,这才是“顶级富养”的典范!

动物奇奇怪怪 浏览 274

特朗普发文称自己下周二将被逮捕 放话"美国梦已死"

环球网 浏览 58467

米德尔顿3年1.02亿合同保障金额9300万 包含25-26赛季球员选项!

直播吧 浏览 13085

中国移动成出海“赋能者”,聚星计划覆盖5000+伙伴

雷科技 浏览 105

媒体:马克龙因"法国18年来最严重骚乱"面临严峻危机

上观新闻 浏览 67125

51岁何炅自曝出现衰老焦虑,坦言精力大不如前

安海客 浏览 184

5万美元筛选「超级婴儿」, 智商提升15点?马斯克被曝是客户!

新智元 浏览 116

韩国时尚杂志《W,Korea》为活动道歉

悠悠说世界 浏览 135

新款享界S9纯电版曝光 尾部细节调整

网易汽车 浏览 290

带着《八角笼中》回归的王宝强 走上了另一条路

传媒一班 浏览 13534

浙江一渔民误捕白色"海猪"后放生 官方回应

极目新闻 浏览 54037

聊聊全新奥迪A6L 也许豪华行政市场要换风向了

网易汽车 浏览 254

《侍神令》亏了6.1亿,沉寂4年,陈坤新片又来了,票房仅3.7万

靠谱电影君 浏览 4
本站所有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本站收集信息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2,版权所有 qukanredian.com
沪ICP备20002587号-1